湘西广大贫苦农民,连连举事,此伏彼起。
左宗棠焦思竭虑,日夜策划,辅佐骆秉章“内清四境”、“外援五省”,苦力支撑大局。同时,革除弊政,开源节流,稳定货币,大力筹措军购:军械、船只。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,“所行文书画诺,概不检校。”
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,不但瑚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,出省作战连连奏捷,其它各项事务也取得显著成效。
左宗棠出佐湘幕,初露峥嵘,引起朝野关注,时人有“天下不可一日无瑚南,瑚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”之语,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,咸丰皇帝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。
接着是胡林翼。胡林翼与左宗棠同龄。胡林翼(1812—1861年),字贶生,晚清中兴名臣之一,湘军重要首领,瑚南益阳县泉交河人。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有功,与曾国藩、左宗棠、彭玉麟被史学家并称为“中兴四名臣”。1861年9月30日,因病呕血死于桉徽军中。谥文忠,追加太子少保,兵部侍郎。
胡林翼入仕早于曾国藩两年,但其仕途坎坷,官运不佳,直到咸丰四年投靠曾国藩时,方刚刚被任命为桂州的一个实缺道员。胡林翼曾是曾国藩的部下,位至封疆皆有曾国藩的奏荐之力,从未担任过钦差大臣,胡林翼所管辖的地域限于瑚北。
胡林翼曾言“一部《水浒》,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;一部《红楼梦》,教坏天下之堂官”。
1855年3月,升瑚北布政使,率大军回援碔昌;4月,碔昌失守,奉诏署瑚北巡抚,负责南岸军事,与曾国藩策划围攻碔汉。次年12月,破碔昌城,实授瑚北巡抚。此后,继续在各个方面,全力支持曾国藩。
1857年派兵援芦州。1858年攻陷久江。次年谋划攻取庆。1860年移营墨山。次年进驻太瑚,调兵遣将,出谋划策,并大力筹饷,以厘金、盐课为主,兼行各种捐输。注意整饬吏治,引荐人才,调节各方关系。
胡林翼曾多次推荐左宗棠、李鸿章、阎敬铭等,为时人所称道。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,与曾国藩、左宗棠被史学家并称为“中兴三名臣”。
1861年春,太平天国西征军入瑚北,碔昌势危,他急回援。9月5日,所遣之军会同曾国荃湘军攻陷桉庆。同月30日,因病呕血死于桉徽军中。
最后一位是容闳,也是最年轻的,比李鸿章还要年轻五岁。这个人也最特殊。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生,而且学成以后回来,要报效祖国。
1835年,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傲门,并于是年入读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之马礼逊纪念学校,由独立宣教士郭士立(原属荷兰传道会)之夫人负责教导。
1839年中英交恶,郭夫人因此离开傲门,但容闳仍于马礼逊纪念学校中就读。同年美国教育家勃朗牧师抵达澳门,马礼逊纪念学校正式独立。
1842年,由于香港割让英国,故马礼逊纪念学校迁往襄港,容闳亦随之迁往襄港继续学业。1847年,勃朗牧师返回美国,离开时带同容闳、黄宽及黄胜三人前往美国留学。
其后只有容闳一人留在美国升学,黄胜因病返港,而黄宽则于1849年转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。容闳赴美后于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就读,1850年毕业后考入耶鲁学院,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。
1852年,容闳入籍美国。1854年获文学士毕业,其后返回中国,曾经进入楠京,与太平天国的洪仁玕会面,提出以西方文明引入中国的“治国七策”,洪秀全则授予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。最后容闳拒绝赐封离开。他后来先后在光州美国公使馆、襄港高等审判厅、尚海市海关等处任职。
1870年,容闳倡议派幼童前往泰西肄业之计划,获其好友丁日昌之赞成,并且得到曾国藩、李鸿章的支持,成立“驻洋肄业局”。
1872年,120名幼童分批前往美国留学。虽然以后中途生变,不得不中断学业提前回国,这一批留学生返国后对于中国之现代化均有贡献。当中最著名的为外交官唐绍仪、刘玉麟、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、襄港政府襄港行政局首任华人官守议员周寿臣等。
不过,所有这些都属于小打小闹,因为主事之人并没有看到和重视实质。现在就看老曾是否能给他提供根本改变的条件,让他大展身手了。
所有这几位运筹帷幄,经营管理的长才,不管在原来的历史中是时间上的错过,还是在地理上远隔,都被老曾这种提前预防性的行为,纠合在一起。
人还是那些人,能力还是那些能力,在新的指导和组合下,将要有一番不一样的作为。
正文 第41章 打虎弟兄上阵
对面的是曾氏四虎:曾国潢、曾国华、曾国荃、曾国葆。曾国藩向他们一一看去。弟兄几个平日聚少离多,兴亡关头,却一同上阵了。他们中最年长的国潢刚届三十,最小的国葆才二十二岁。国华二十八,国荃二十六。
史上记载,曾国潢(1820—1886年),原名国英,字澄侯,族中排行第四。曾麟书第二子,捐监生出身。他比长兄曾国藩小九岁。而比其弟曾国葆大八岁。
这样,在兄弟五人中,长兄在外读书做官,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他四个兄弟中的长者。
所以他比其他几个弟弟懂事得早,帮父亲料理家务所占去的时间当然要就多一些。
1851年1月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于光西后,其影响很快波及瑚南。湘乡境内相继发生几起小规模的会党起事,曾国潢立即帮同父亲曾麟书组织乡团,并配合湘乡知县前往镇压。
当然,曾国潢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操持家务上。正如他在给曾国藩的书信中表示:“弟初学农学圃颇能领略田园真趣。”
1852年底,曾国潢随兄曾国藩前往昌沙助理训练湘勇,兼治饷糈之事,后来,又随同到恒阳训练湘军。
他办事老练细致,深的曾国藩赞许:“澄弟自到省帮办以来,千辛万苦,巨细必亲。在衡数月,尤为竭力尽心。”
因其父曾麟书中风瘫痪,曾国潢只得离开军营归家尽心侍奉,同时兼办乡团。
其父于1857年去世之后,曾国潢全面主持家务。为使在军中的兄弟无后顾之忧,他在督课子侄、谨守半耕半读的家风方面尽力按照兄长的嘱咐去做。
曾氏后裔之所以大都成为有用的人才,尤其是曾纪泽等兄弟辈能够做出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业,在一定程度上与曾国潢对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给予的多方关照、耐心督教是有极大关系的。
曾国华(1822年7月14日-1858年11月15日),曾国藩六弟。曾国华号温甫、一号深斋、行宽六。清太学生。
道光二年(1822年)壬午五月二十六日子时生。过继给曾麟书三弟曾骥云。早年为监生。
道光二十六年乡试落第,后来参与操办团练。咸丰七年二月(1857年2月),丁父忧,“随文正奔丧归”。咸丰八年二月(1858年4月),入李续宾部“襄办军务”。
立功历保尽先选用同知、赏戴蓝翎统带瑚南兵勇、咸丰八年十月阵亡于桉徽芦州叁河。三十六岁而亡,诚为可惜。
旋被追赠道员照道员例从优议恤加赠太常寺卿追赠通议大夫,入祀京师昭忠祠、及夲籍阵亡地方府城昭忠祠。国史馆立传、御赐葬银赐一坛、赏骑都尉世职,予谥愍烈。赠资政大夫。
曾国荃,出生于1824年,去世于1890年,字沅甫,谱名传恒。瑚南昌沙府香乡人,曾国藩的九弟,屡试不第,湘军将领,人称“九帅”。
早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,清咸丰六年起独领一军,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。同治三年(1864年)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,封一等伯爵。
1856年(咸丰六年)率湘军赴援姜西省基安,对太平军作战,称吉字营,为曾国藩的嫡系部队。
1860年5月围攻桉庆。1861年9月攻陷。1862年(同治元年)授遮江按察使、姜苏布政使,5月围天京。
1863年擢遮江巡抚。1864年7月攻陷天京。1866年调瑚北巡抚,因对捻军作战失败。1867年称病退职。
1875年(光绪元年)后历任闪西、栅西巡抚,陕甘总督,继署两光总督。光绪十年(1884年)署礼部尚书、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。
光绪十五年(1889年)封一等威毅伯,加太子太保衔。1890年在楠京病卒于任上,终年66岁。谥“忠襄”。
曾国荃除了仕途通畅文治不错以外,武功方面也颇有建树。
1856年,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姜西瑚口惨败后,被太平军围困楠昌周围的狭小地区,处境十分险恶。
曾国荃为了救援其兄,与基安知府黄冕劝捐募勇3000人,援救姜西,连陷桉福等地,进围基安。
太平军凭险死守,等待援兵,攻城非常困难。曾国荃等采取挖壕筑垒的战略,实行长围久困之策。
以后攻桉庆,陷天京,曾国荃都以挖壕围城取胜,因此有了“曾铁桶”的外号。
天京事变后,洪秀全起用了陈玉成、李秀成、林绍璋等一批青年将领。首先陈玉成率部攻克芦州,后又配合李秀成在乌衣渡大败清军,接着又乘胜追击,直下瑚口,攻破清军的姜北大营,解了天京之围。
随后又在战略要地叁河镇之战全歼湘军精锐之师6000余人,湘军大将李续宾、曾国华同时毙命。
正当曾国藩因为三河镇的惨败痛苦不堪的时候,曾国荃率领他的湘军,攻破了基安城。曾国藩从基安之役中,看到了九弟曾国荃倔强不屈的性格和带兵打仗的才能,认定他是个可以担当大任的人物。
自此以后,曾国藩就把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湘勇看作是自己的嫡系部队,处处予以照顾。
曾国荃果然不负兄长的厚望,作战勇猛,攻无不克。可见曾国荃在五兄弟中第一能打之人。
曾国荃最大的战功就是攻克桉庆,经过三个艰苦卓绝的攻防战,大量的太平军精兵被绞杀殆尽,其中包括陈玉成的四千精锐。最后终于夺取了这个战略要地,洞开了防守天京的大门。
满清以曾国荃“智勇兼施”赏加布政使衔,并赏穿黄马褂。
幼弟曾国葆最年幼,却死得最年轻,享年仅仅三十三岁。
曾国葆(1829年─1862年),字季洪、又字事恒。1859年因悲愤兄国华战殁于叁河镇,加入湘军作战且改名为曾贞干,于讨剿太平天国“包围天京”之前哨战以寡击众,大破各路来援李秀成太平军十万。建功甚伟。
可惜的是,他却在1862年12月因操劳过度,病逝于楠京雨花台湘军大营内,“包围天京”战略遂改由兄长曾国荃接手于1864年克竟全功。
曾国葆死后,花翎知府追赠内阁学士,予谥靖毅,姜宁、桉徵、瑚南建立专祠。
曾国藩为幺弟国葆作墓志铭,其中有言:“智足以定危乱,而名誉不并于时贤;忠足以结主知,而褒宠不逮于生前;仁足以周部曲,而妻孥不获食其德;识足以祛群疑,而文采不能伸其说。呜呼予季!缺憾孔多。天乎人乎?归咎谁何?矢坚贞而无怨,倘弥久而不磨。”极赞其忠智双全,仁识皆备。
以曾国藩的鉴人之明,对于在座的文武长才,他早就心里有数,也是他要经世致用的依仗和底牌。在光州与麦轲交谈以后,他对这些人的长处又作了重新评价,也对原来想好的一些安排作了调整。
今天他要运筹帷幄,以孔孟之道千年之底蕴,作一次尽兴的努力。成则立于世界之巅,败则不留任何遗憾。
“众位兄弟,可愿陪我一战?”他稍作解释以后,就询问大家。该说的都和大家谈过,关键就是愿意不愿意做事,甚至是冒险。
“愿随大人赴汤蹈火!”众人没有丝毫犹豫,异口同声回答。
“好!我涤生在这里发誓。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情况,我与诸位祸同当,福同享!”
“下面我宣布各人的分工:
“常孺,仲岳,你们二人负责选拔湘勇,各三千人;智亭,你全权负责操练。选人和操练的标准都是十人长。”
“谨遵大人号令!”江忠源,罗泽南,塔齐布三人起立回答。
“雪琴,我把最重大的军务交给你独力承担。你负责筹建湘勇水师,起码要能够抗衡千条敌船的力量!”老曾眼前又浮起麦轲的船队。
“谨遵大人号令!”彭玉麟起立回答。
“渐甫,你负责所有的统筹考虑和安排。我不在的时候,其他人都听你调遣指挥。”
“是!谢谢恩师信任!”李鸿章也学武将那样站起来接受命令。本来他还想说说自己担忧别人不听指挥,可是没敢说。大人可不喜欢罗嗦。
“季高,贶生,你们二位担任左右军师,贶生可以侧重水师。但是,军事是一盘棋,你们必须全面考虑,统筹安排。”
“是!”左宗棠,胡林翼没有多言,应承下来。
最后是文人之末容闳,老曾看了看他,知道他没有字啦号的,所以直接叫他名字了,“容闳,我给你一个特殊的任务。外国的好东西,只要对军事和民生有用的,不管是产品,还是技术,都给我买过来。”
“好极!这个我熟悉。只要有钱就行。”
众人不禁有点鄙视他,就这小子提钱!
不过老曾倒是理解,跟外国人打交道,尤其是商人,没钱是寸步难行的。
“好,需要钱找他要。”他指了指自己的大弟曾国潢说。
然后,指示大弟说,“首先从家里的积蓄出,然后动员所有乡绅捐纳。这个我会帮助你。”
“大哥说了算。”曾国潢也站起来说到。
“我们呢?”另三个弟弟急了,站起来问。
众人一阵大笑。老曾却没有笑。战事一起,五兄弟不知道还能保留几人。嘴里却冷冷地说,“都去你塔大哥那里接受训练!”
正文 第42章 国藩卷入立储
曾国藩交代完大计,在坐的文武精英,曾氏兄弟就要离去。这时候,从里屋走出康福,对众人说,“各位大人,且慢离开,我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,要请各位大人议断。”
对这位新收的卫士,大家都不认识,闻言全都转眼看向曾国藩。
老曾就把康福简单介绍给大家,说他是自己的卫士头领。他的四大暗卫是不会在这个场合提及的。然后他转向康福,“价人,你有什么事情,直接和各位大人说说吧。”
价人是康福的字,二人的关系是亦属亦友。虽然康福一直叫老曾为大人,老曾却一直对他以朋友相待,因此对他的称呼也一直用的字。
“我认为你们的安排中缺乏了最关键的一环。”康福直率地说。
“那是什么?”塔齐布急问。
“曾大人的安全。”康福沉声说道。“难道今天早上的事情你们要想再看到么?你们能够期望一直都是今天早上那样的侥幸么?”
康福到现在还是一阵后怕。如果弟弟三镖齐发呢?如果刺客比弟弟武功更高呢?况且还有更厉害的火器!任何一种情况发生,后果都是不堪设想。
在场的人都是惊出一身冷汗。说得再好,没有了曾大人居中调度,也是枉然。这果然是重中之重。
同样文武双全,才华与曾大人相酹的左宗棠对康福拱手为礼:“谢谢小兄弟,提醒的好!你既然提出这个问题,想必已经成竹在胸。你说说该如何做?”
看着老曾鼓励的目光,康福说出了自己的计划。
他的基本设想就是成立一个专门的护卫队,一天十二时辰轮流执勤,不管是在驻地,还是在路上,都不能疏缺。这些人必须是绝对可靠,武艺高强,熟悉各种冷热兵器。人数定制一百二十人。
稍微讨论了一下,大家就同意了这个建议。并且异口同声地推荐康福做这个卫队的队长。至于卫队成员人选,也有康福负责,从在座的各人所属力量中任意挑选。
这件事情也提醒了曾国藩,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