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百骑兵,六百匹马,一人双马的配置,下午从太原出发,天黑的时候便到了平城境内。
    虽然是夜袭,但蒙恬依旧做了很久的推演。
    根据太原得到的最新情报,黄巾军共计约二十五万到三十万人。
    其中大半是老幼孺妇,真正能作战的不到五万。
    攻打平城的,也不到两万人。
    就算有一天的休整时间,现在平城也不可能有三万士兵。
    三百骑兵对三万士兵,看起来没有任何胜算。
    但蒙恬却并不这么认为。
    李建成给他的任务是骚扰,要打压一下平城这些黄巾军的气势。
    同时探一探这群人的战斗力如何。
    蒙恬知道此行凶多吉少,带军多年,他已经养成了一种直觉:对方一定会有所准备。
    也知道李建成第二天突袭这个主意其实很糟。
    但他在接到任务的时候依旧没有任何的犹豫。
    杨默在太原的地位,他是清楚的。
    看起来现在挺高,各方势力也都给他面子。
    学院也好,医馆也罢,包括他接下来想要做的盐税买卖也都十分顺利。
    但这种顺利,在蒙恬眼里,只不过是沙滩上的沙雕。
    浪一打就碎了,浪再大点,退潮后什么也不会剩下。
    原因很简单,因为他没有兵权。
    而自己既然已经决定这一世要跟着杨默,兵权这块,就需要他来想办法弥补。
    最近这几天,蒙恬一直跟着李建成,多少也了解了这位世子的能力和对杨默的态度。
    能力优秀,但并不那么的出众,守成有余,进取不足。
    对杨默的态度应该不是很好,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发难,是因为太原战事对他来说更重要。
    蒙恬相信,一旦太原战事结束,他绝对要拿杨默开刀。
    而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的功绩多少,则决定了这一刀插进他们这边的深浅。
    所以明知道突袭此事很危险,蒙恬依旧义无反顾的接受。
    为了杨默,也为了证明自己:就算穿越千年,他依旧是那个威震匈奴的蒙大将军。
    好在李建成还没有昏庸到要借着太原之战排除异己的地步。
    因此蒙恬这个担任突袭先锋将军的提议,他全都同意了。
    比如一人双马,一匹走马一匹战马。
    为此王珪提出过异议:从太原到平城,最多两个多时辰的路程,为何要起两匹马呢?
    一鼓作气岂不美哉?
    两匹马有些浪费了。
    文官的质疑让蒙恬嗤之以鼻,直接把反驳的理由怼在了他的脸上。
    骑兵的优势确实是一鼓作气,以势如破竹的气势冲破敌营,给对方的心理和生理上造成巨大的压迫感。
    但冲锋用的战马,是耐力很差的马种,如果经过两个多时辰的跋涉,到达平城之后,就算体力没有耗尽,却也发挥不出最大的冲锋优势。
    最重要的是,他还要带着这帮死士回来。
    冲进去很重要,冲出来更重要。
    若是能够七进七出,杀的他们魂飞魄散,那就更好了。
    而这一些的前提便是战马必须要有足够的体力。
    王珪被怼的哑口无言,李建成眼里对蒙恬也多了三分期待。
    当然在蒙恬眼里,一人双马还只是低配,若是能够一人三马,一人四马,则是最理想的状态。
    只可惜,太原没有那么多的马。
    战马这块满足了蒙恬的要求,人员和装备这块,李建成也没有任何的阻拦。
    蒙恬要求三百士兵要全都是之前自己选的亲卫队,李建成答应了。
    装备要全部的明光铠,李建成也都答应了。
    三百从底层被蒙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