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

五十一 索桥情思(2/2)

百二十丈,分为五架。桥之广,十二绳排连之。上布竹笆,港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,辇石固其根。每数十木作一架,挂桥于半空。大风过之,掀举幡然,大略如渔人晒网、染家晾彩帛之状。又须舍舆疾步,从容则震掉不可立,同行皆共和。

    现在过桥,其感觉仍如范成大所描绘的情况。不过这桥几经兴废,早已非宋代旧物。它最早名“珠浦桥”,宋代改为“评事桥”。明末被毁,改用渡船。妇都江堰浪剧,渡船十分危险。清代嘉庆时,有塾师何先德夫妇,募集资金,重建索桥,以利行人安渡狂澜,因名“安澜桥”。俗名则叫“夫妻桥”,以纪念塾师夫妻。

    今天的桥是近年重修的。改木桩架为水泥桩架,改竹索为钢丝绳,自然更加坚固了。所幸修建者头脑清楚,让重修的铁索桥仍保持了原来的风格。

    站在索桥上,西望峨山,天晴时可见皑皑积雪。近处则是“都江堰鱼嘴”,是主要的“分洪坝”,远看象一条大鱼,伏在江中,“鱼头”正对着奔腾而来的怒涛……

    一天,和演惜春的胡泽红同志在江边铁索桥奖观赏。她拿着照相机,又想上桥拍张照,又不敢上去,还是被我拉了上去,请人用她的像机,代拍了一张合影。承她想的周全。记着送了我一张,现在还珍藏在我的像册中。有时翻开看看,仿佛还听到雪浪的涛声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