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的一点不平气,还有可能;可是连“清风不识字,何故乱翻书”也要人头搬家血洒刑场,则叫人惧怕。《明书辑略》流传于仕人举子之手,出首的为何是吴之荣?围攻苏轼的,多为当时文化名流。卖大饼的诬告苏东坡,打死他也搞不出“流俗翕然,争相传诵;忠义之士,无不愤惋”?
俗语说“照本念还有错”,何况一首诗一段话被刻意曲解,含义肯定会变得含糊不清。统治者未必无中生有。吃饱了没事干,将自己关进屋,从天下人的著作中寻找不敬之辞,这种累人且无聊的事,我们也不屑为。这种事多半是那些读圣贤书的人所为:或为了扳倒对方,或为了进身之阶,或者纯粹是泄私愤,居心叵测、无限上纲,最后搞得尸横遍野。
流氓闹事不可怕,损伤也小;实力相当还可能被别人揍。而文化打手的发难就严重了,轻者丢失前程充军发配,更甚的血流成河、开棺戮尸。所以说一个人有点文化,会写两笔,不一定是好事,关键在于心中那一点可有可无的良知。做范仲淹还是吴之荣,为祸为福一念间,一言丧邦或许重了,但那种落井下石的事最好别干。(未完待续。)